《童看非遺》是一個向小朋友推廣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網頁,我們希望藉着靈活及有趣的學習方式,使小朋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興趣,讓他們在未來的成長歲月,繼續探索有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
我們於2021至2024年間,創作了三套共十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繪本》,並已透過「《非遺繪本》木偶劇到校演出」活動,讓超過40間本地小學的學生認識香港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我們希望這網頁的資訊,能令小朋友更加熱愛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他們將來的探索旅程打好基礎,並為保護及傳承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播下種子,培育更多接班人,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樹木茁壯成長。
此網頁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資助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源自人們日常生活,從語言、口述傳說、音樂、舞蹈、戲曲表演,以至地方知識、大小節慶習俗、手工技藝等無形的人類活動和知識技能,也涵蓋在內。
無論是體現在個體,或是群體上,一旦脫離了人,便會失傳消逝
由人去創造,由人來繼承、延續、發揚,經歷着世世代代的傳承
在傳承過程中,與時並進,當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在改變時,其內容也隨之演化,讓文化傳統更貼近當下的生活;這正是傳承者們創造力的表現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特區政府)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 ,致力提升社會對非遺的認知及對保護這種文化資源的重視。政府一方面支持非遺的保護、傳承和推廣工作,一方面鼓勵社會參與,令香港文化傳統得以被保護、延續和發展。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遺包括以下幾方面: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了香港首份涵蓋480個項目的非遺清單,當中包括以下12個於下列年份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非遺項目:
粵劇 、涼茶
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
全真道堂科儀音樂、古琴藝術(斲琴技藝)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
香港天后誕、香港中式長衫製作技藝
2009年,粵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世界級非遺項目。
2015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隸屬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組」升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非遺辦事處) ,以深化與非遺有關的各方面工作。
2016年,非遺辦事處於三棟屋博物館設立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作為展示和教育中心。
2017年,政府公布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代表作名錄) ,涵蓋共20個項目。
2018年,特區政府撥款三億元以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推動社區參與和加強對香港非遺項目各方面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