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地區比較潮濕、炎熱,區內居民便用中草藥煮成不同的湯劑,用來清熱消暑、袪濕降火、防治感冒,這些湯劑被統稱為涼茶。喝涼茶除了可調理身體,也可以防病保健,是嶺南地區平民百姓的生活習慣,背後是強身保健的民間智慧。
涼茶在香港已有百多年歷史,在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以後的數十年間,香港政府開設了數間西醫院,但華人普遍對西醫治療的認知不深,還是比較信任中醫藥,更經常飲用涼茶來防治疾病。
每一家涼茶店都有自家的「家傳秘方」,同一款涼茶,不同的店子所用的成分,可能會有些微的差異。平日較常見的涼茶是五花茶、銀菊露、金銀花、廿四味、夏桑菊、崩大碗、火麻仁、雞骨草、感冒茶等。
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及後英國人引進了英式奶茶,由於材料比較昂貴,主要是外國人飲用。直至20世紀初,英式奶茶仍然多為上層人士享用,要喝這種奢侈飲品,便要光顧高級西餐廳。
195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為解決平民的就業和飲食需要,發出大量的大排檔牌照,大排檔、冰室成為時興的食肆。這些食肆採用成本較低廉的紅茶,以淡奶或煉奶取代鮮奶,又自製茶袋濾走茶渣。經過多次的沖泡,令奶茶的質地更加順滑,慢慢發展出香港特有的港式奶茶。港式奶茶價格低廉,又符合華人的口味,逐漸成為深受歡迎的香濃奶茶。用甜膩的煉奶取代鮮奶和糖,正好為經常勞動的工人補充熱量,港式奶茶亦漸漸成為普羅大眾所喜愛的飲品。港式奶茶是香港的代表性飲品,反映了香港人靈活多變的飲食文化。一杯好喝的奶茶,其實相當講究,需要夠香、夠濃、夠滑。英式奶茶主要是在紅茶加入奶和糖一同飲用,味道較淡;港式奶茶的味道較濃,沖泡時使用白布製成的茶袋濾去茶渣,並以淡奶、煉奶或植脂奶來代替鮮奶。
在沖泡奶茶時,用來濾去茶渣的茶袋會染上茶漬,變成啡黃色,看起來有點像女士們所穿著的絲襪,因而俗稱為「絲襪奶茶」。
我們日常使用的雨傘,粵語稱為「遮」,無論晴天雨天,都可用來遮風擋雨擋太陽。
製遮業是香港歷史悠久的行業,早於 1860 年代已有遮廠在上環文咸東街經營。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的製遮廠發展迅速,港九製遮業職業工會亦於1949 年成立。早年的雨傘主要以人手製造,不但在本地銷售,更積極拓展海外巿場。據說在 1960 至 70 年代,當鋪會收由「時來」、「梁新記」和「梁蘇記」三間遮廠出品的雨傘作抵押品,可見當時雨傘的質量和價值皆具一定水平。由於雨傘價格不便宜,時人會將破損的雨傘維修再用。
製作一把雨傘,要經過裁傘布、縫傘布、上線紮頂、插珠上骨、安裝組件等工序。隨著時代發展,老字號的遮廠大多已結業,今天的製遮公司亦主要於內地設廠生產雨傘。然而,在香港仍然有人堅持親手製造和維修雨傘,或許,除了是在經營一門生意外,還在持守著一份傳承的心志吧。
花燈紮作屬於傳統紮作技藝的一種,材料主要有竹篾、紗紙、布料、漿糊等,製作過程包括:剪紗紙、開竹篾、紮成外殼、上布、裝飾、題字、繪燈畫和裝嵌等。
1940年代末(二次大戰結束以後),中國內地不少紮作師傅南下來港定居,促進了香港紮作行業的發展。到了1950、60年代,紮作行業十分興旺。以花燈紮作為例,香港的手工花燈製作精美,深受世界各地的遊客歡迎。在1960年代,手工花燈甚至出口到英國、美國、瑞典和加拿大等地,可見當時的花燈紮作行業的興旺。
謎,古時又稱作「隱語」或「廋詞」,原是一種文字的表述方式,後來逐漸發展成娛樂遊戲,並衍生出民間謎語及著重文字意義的燈謎。現今的謎由謎面(題目)、謎目(提示)、謎底(答案)構成,製謎者以不同製謎方式設計謎題;猜謎者則透過謎目進行聯想,如連結相關事物、增減文字或改變文字的平仄聲等方法破解謎題,猜出謎底。
1940年代以前,香港已經有具組織性的猜謎活動: 香港潮商互助社每年於元宵節前後都在位於文咸街的南北行街頭擺下「射虎擂台」,供坊眾猜謎。二次大戰後,一些遊樂場,如位於北角的「月園遊樂場」和荔枝角的「荔園」等均曾設立謎壇。每逢大時大節在不少公園、社區中心、屋邨等地方都有猜燈謎活動,作為節慶閒暇時的娛樂節目。近年隨着娛樂生活愈見豐富,謎語的普及程度不如以往,傳承亦受到挑戰。
點燈是新界鄉村的一項傳統儀式,正式將新添男丁的名字寫入族譜,確認他們在宗族內的身份和權益。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前後, 新界宗族在祠堂舉行「點燈」儀式,把附有族內新添男嬰名字的花燈(又稱「丁燈」)掛在祠堂、神廳或燈棚內,以敬告神明及祖先,族內有新成員加入。點燈寓意添丁、 人丁興旺,並祝福男嬰健康成長。
盆菜,又稱「食盆」,是一種以盆盛載多款菜餚的傳統雜燴菜式。無論是祠堂開光、節誕、點燈或嫁娶等喜慶場合,新界宗族族人都會烹煮盆菜,在祠堂及村內空地上圍聚一起進食。
盆菜一般食材包括:豬肉、蘿蔔、油豆腐(豆腐卜)、豬皮、魷魚、枝竹等,各鄉村食譜略有不同。製作步驟繁複,需要眾多人手一起準備。族人分工合作準備盆菜,一起分享菜餚,不但能維繫村民感情,確認族群新成員的加入,亦增加族群認同感,還能加強對社區的歸屬感。
香港新界地區仍有部分宗族,每年都舉行春祭及/或秋祭,祭祀日子各有差異,族中成員齊集一起祭祀列祖,以表孝道。
祭祖儀式由族中輩份最高,或年紀最大的族長(稱為主祭者)帶領拜祭, 陪祭者從旁協助。部分宗族更保留了食山頭、分豬肉,以及使用圍頭話進行祭祀等傳統習俗。
這項傳承了數百年的宗族傳統,極具歷史和社會意義,不單蘊含宗族後人對先人的敬意,以及傳統農耕社會中人們普遍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的願望,更反映了慎終追遠的精神。